產地分布:
產廣西、四川、貴州和云南。
形態(tài)特征:
竿直立,高7-12米,直徑4—8厘米,竿梢彎曲或略下垂;節(jié)間長20—45厘米,幼時被白粉,光滑無毛,竿壁厚4-10毫米;籜環(huán)附有籜鞘基部殘留物;竿環(huán)微隆起,在兩者的上下方幼時各生有一圈金色絨毛環(huán),惟成長后則此絨毛環(huán)便消失;節(jié)內長3—5毫米;分枝習性高,通常在竿第十節(jié)始有分枝,每節(jié)以多枝簇生,主枝明顯,長1—2.5米,直徑4—12毫米?;X鞘呈長圓的三角形,稍短于或等長于其節(jié)間,鮮時棕紅色,以后漸變?yōu)榈稚窦堎|至革質,背面具長為1—2毫米的棕色小刺毛,腹面無毛而有光澤,邊緣膜質,在外緣和內緣的上部均生有纖毛,鞘頂端截平或微下凹;籜耳無;籜舌極發(fā)達,截形,邊緣為不整齊的細裂成為繼毛,毛長7—10毫米,其尖端甚柔弱;包括繼毛在內全長13毫米;籜片較小,外翻,長披針形,4—12厘米,寬5-12毫米,背面無毛 而具縱肋,腹面和邊緣均甚粗糙,基部略向內收窄,先端漸尖。末級小枝具4—10(-12)葉,葉鞘光滑無毛,長4.5-8厘米;葉耳與鞘口繼毛俱無;葉舌截形,高1—1.5毫米;葉片披針形,質薄,大小有變化,一般長9—33厘米,寬1.5—6厘米,上表面有光澤,下表面被白色微毛,葉緣粗糙或其一邊近于平滑;次脈5—11對,小橫脈存在但不明顯;葉柄長約2毫米。花枝無葉,呈鞭狀下垂,長30—40厘米,節(jié)間長2.5—5厘米, 密被白粉及細毛,著生假小穗之一側基部稍扁平,每節(jié)叢生7—20枚假小穗,每叢的直徑為1.4-2.5厘米,其下方托以2至數(shù)片苞片,后者深棕色,邊緣生纖毛;小穗含3—5朵小花,長圓狀倒卵形,長8-14毫米,寬3—6毫米,紫褐色,先端鈍,小穗軸節(jié)間長約1毫米,密被白色微毛;穎2至數(shù)片,長6-8毫米,寬5—8毫米,背面及邊緣均生細毛,具16脈,先端尖;外稃寬卵形,長7—10毫米,寬6—8毫米,背面被微毛,先端具短尖頭;內稃長約7毫米,較外稃寬甚,具2脊,脊上生纖毛,脊間寬1.5毫米,其內具2或3脈,背面被細毛,先端鈍圓;花絲長8—12毫米,花藥黃色,長3—5毫米,藥隔伸出成1針狀小尖頭;子房卵形,長約1.5毫米,遍體密被黃色細柔毛,基部具長約1毫米的柄,花柱長約1毫米,柱頭1-3,長2—3毫米,密生細毛。果黃色,無毛而光滑,先端具喙。筍期9月,花期7月。
生長習性: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