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產(chǎn)陜西西南部、湖北西部、湖南西北部以及四川東部。
形態(tài)特征:
竿柄長10—15厘米,徑粗1—2厘米;節(jié)間長4—13毫米。竿叢生或近散生,高1.5—3.5米,粗0.5-1.5厘米;節(jié)間長15-20厘米,竿基部節(jié)間長3—5厘米,圓筒形,初時微被白粉,無毛,空腔直徑較小,竿壁厚3—5毫米,髓呈鋸眉狀;籜環(huán)顯著隆起呈圓脊;竿環(huán)隆起;節(jié)內(nèi)長1.5--2.5毫米。竿芽長圓形,被微毛,邊緣具短纖毛。竿每節(jié)分5-12枝,枝斜展,直徑1—1.7毫米,還可再分枝。籜鞘早落,革質(zhì),淡黃褐色,長三角形或長圓狀三角形,略短于其節(jié)問,先端短三角狀,背部被淡黃包或黃褐色刺毛,縱向脈紋明顯,邊緣通常無纖毛;籜耳及鞘口縫毛俱缺;籜片微作三角狀突出或近圓拱形,紫色,無毛,高約1毫米,邊緣初時有灰白色短纖毛;籜片三角形或線狀三角形,直立,不易脫落,基部下延與籜鞘頂端等寬,平直或微內(nèi)卷,無毛,邊緣具小鋸齒而略粗糙。小枝具(2)4-5葉;葉鞘長2.3—3.3厘米,縱向脈紋明顯,上部縱脊明顯或不明顯,邊緣生黃褐色纖毛;葉耳近圓形,紫色,邊緣具長為2—5毫米的灰黃色縫毛4或5條;葉舌圓拱形,無毛,高約1毫米;葉柄長1.5--4毫米,初時兩面均陂灰白色柔毛;葉片披針形,長7—14.5厘米,寬6—15.5毫米,先端長漸尖,基部楔形,初時上表面小脈基部及下表面墓部中脈兩側(cè)均有灰白色柔毛,次脈3或4對,小橫脈明顯,葉緣具小鋸齒而稍粗糙。花枝未見。筍期4月底至5月初。
生長習性:
海拔1150-1610米,生于荒坡地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