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產(chǎn)湖北神農架、四川南川和巫溪、貴州江口。模式標本采自湖北房縣。
形態(tài)特征:
竿高30—90厘米許,直徑2—4毫米,空腔徑0.5—1毫米,全竿共7—9節(jié);節(jié)問平滑無毛或幼時有白色柔毛,長4-12厘米;籜環(huán)平,竽環(huán)亦平或稍隆起。籜鞘緊抱竿,長約為節(jié)間之半,淡棕紅色或稻草包,厚紙質,背部密生易脫落的白色絨毛,縱脈清晰,有時可見明顯的小橫脈,近外緣處密生纖毛或脫落為無毛;籜耳無;籜舌短,高約0.6毫米;籜片微小,長卵狀披針形或長三角形,基部稍收縮,先端尖銳,長2—15毫米;枝籜干后呈橙紅色,背面無毛,枝籜的籜舌高1.5—4毫米,籜片披針形或窄卵狀披針形,長2.5—4厘米。每枝條之頂端生有3葉,稀4或5葉;葉鞘黃綠色稍帶紅,無毛或有白色柔毛;葉耳及鞘口縫毛均缺如;葉舌發(fā)達,高達2.5—9毫米;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,長6—17厘米,寬1.5--4.7厘米,干燥后常作波狀曲皺,先端漸尖成一細長之尖頭,基部呈圓形或寬楔形,收縮成葉柄,上表面黃綠色,無毛,下表面灰綠色,有疏毛,次脈4—8對,在葉兩面均甚明顯,小橫脈作方格:吠密集。圓錐花序長5—10厘米,其基部為葉鞘所包裹,花序分枝纖細,斜升,無毛,腋間有枕瘤;小穗常帶紫色,含3—7朵小花,長1.5—2.6厘米;小穗軸節(jié)問長約4毫米,密被黃白色絨毛;穎通常2片,無毛,第一穎長2—3毫米,具明顯或不明顯的3脈,第二穎長3—5毫米,具明顯或不明顯的5—7脈;外稃先端漸尖呈短芒尖,具7—9脈,被微毛,其基盤密生白色絨毛;內稃長6—7.2毫米,被微毛;花藥黃色;花柱多為2枚,稀有3枚(惟其中1枚較細);柱頭呈羽毛狀。果實未見?;ㄆ?—9月。
生長習性:
海拔2300—3000米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